溫于平教授專訪
採訪│卓志諺、李國愷、陳冠錞 撰稿│陳冠錞
|
1. 在教授擔任系主任的期間,整體的領導方針為何?系上當時的發展情形為何? 民國74年到77年是我的第一個任期,在民國 74年,設立了博士班,也因為這個緣故,開始增聘教師,在教學方面實施了一套新的課程設計,將必修課程著重於「核心」而非原本以「重要性」為導向的方式,也加強基礎性課程,使同學接受較嚴謹的學科訓練,此外也配合工學院一致性的作法,採取全面性的教學意見調查,以作為教師們在教學改進上的參考,最後在學習環境上也有做出大幅的改善,除了擴充當時現有的實驗室,另外也成立一個電腦輔助設計與製造實驗室,使同學增加一個學習上的活動空間。
系上簡禎富教授以前曾擔任工工系系學會會長,非常盡心盡力地為系上辦許多活動,印象最深刻地一件事就是他曾邀請石滋宜(為當時臺灣經濟部工業自動化技術服務團團長、臺灣中國生產力中心總經理)來系上演講,並配合當年大四學生的研究專題來進行討論,使得當年學生能夠更有方向性的去做研究,這是一件非常難得且難忘的回憶。
工業工程是一門應用科學,必須隨著時代變遷做出改變,首先專業基礎(例如:作業研究、人因工程等等)要穩固,這樣在學習新知識的路途中會更加容易。此外,培養人際關係,增進溝通能力也是工業工程的一大特質,畢竟以後在職場上,工工系的學生有很大的機會要與不同領域的人才接觸,而這項能力可透過團隊合作以及其他通識課程中培養。最後,語言表達能力也要有一定的基礎,如此在與不同國家的人進行溝通才不會受到阻礙。
是否到國外留學或實習我認為是因人而異的,我鼓勵每個同學針對自己的生涯規畫來做排程,做好時間管理,從事對你的未來有幫助的事情,假設打算一畢業就往職業之路邁進,那在大學的時期,就可以考慮進入工廠或公司實習,以增加自己的工作經驗,如果想要擴展自己的視野,學習各國不同的經驗,那麼到國外留學便為一良策。當然這並沒有好壞優劣之分,完全是適性發展的。
我希望大學部的同學嘗試輔系,學習不同專業領域的知識,雙主修或是輔系能讓你接觸不同的科系,幫助自己找到真正的興趣以及適合的方向,讓未來的就業上,有更多的選擇機會。像是生科系的課程,雖然對工學院的學生較難入手以及充分理解,但多學習之後對以後若從事生技方面的產業,較容易融入環境進而發揮出工工系的特長。大學教育屬於通才教育,專才教育主要在研究所,另外,現在學生學習的動力大多較以前的弱,因此如何建立好的學習環境,讓學生培養好的學習欲望,也是系上未來可以努力的地方。
6. 對於現在工工系的學子,能否給予一些勉勵的話? 希望同學在大學時,在現今這個資訊流通快速的社會裡,能夠去思考自己真正想要得到些什麼,然後成為一個獨立思考,有自己想法的人,能夠判斷是非對錯。舉個例子而言:媒體現在給的資訊未必全部都是正確的,若沒有自己的想法,容易隨波逐流,被大環境的潮流推著走,找不到自已真正的主見。
|